当前位置 首页 > 新闻 > 学会动态 > 正文

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揭晓

发布时间: 2025-04-03 13:24 来源: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
3月29日,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。中国科协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王进展,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徐畅,国务院参事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,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、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相关负责人出席颁奖典礼,并为获奖项目、个人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。

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共评出53个项目成果奖,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1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3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9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7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奖15项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凭借在稀疏信息处理、机器学习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的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,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。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张大鹏、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王国胤、四川大学教授章毅分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。

由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何晓冬等完成的“多模态交互式数字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”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刘新旺等完成的“聚类分析的理论、方法及应用”,北京理工大学夏元清等完成的“空间飞行器变结构控制与智能协同理论”,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人机共融技术研究室、天津(滨海)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印二威等完成的“自适应多模态脑机接口理论与方法”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迪等完成的“复杂视觉任务的高效表征学习”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等完成的“网络用户行为的图建模理论与方法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

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珊珊等完成的“快速高分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”,深圳技术大学梁永生等完成的“感算控一体化智能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等完成的“面向意识障碍和高位截瘫患者的脑机接口技术”,清华大学杨华中等完成的“智能无线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等完成的“基于大模型的中文智能审校与润色技术及应用”,浙江大学吴飞等完成的“智慧司法智能化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”,天津大学朱鹏飞等完成的“低空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同济大学丁志军等完成的“服务驱动的工业PaaS云平台智能协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”,电子科技大学李宏亮等完成的“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颁奖典礼上,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正式启幕。同期还举办了智能系统-人工智能校长论坛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专题论坛、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专题论坛、人工智能“青托-优博”交流会和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等平行活动,邀请多位院士、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,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,分享人工智能最新学术成果、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。

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、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,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。

中国人工智能学会 供稿

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揭晓


3月29日,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。中国科协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王进展,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徐畅,国务院参事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,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、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相关负责人出席颁奖典礼,并为获奖项目、个人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。

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共评出53个项目成果奖,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1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3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9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7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奖15项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凭借在稀疏信息处理、机器学习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的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,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。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张大鹏、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王国胤、四川大学教授章毅分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。

由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何晓冬等完成的“多模态交互式数字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”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刘新旺等完成的“聚类分析的理论、方法及应用”,北京理工大学夏元清等完成的“空间飞行器变结构控制与智能协同理论”,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人机共融技术研究室、天津(滨海)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印二威等完成的“自适应多模态脑机接口理论与方法”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迪等完成的“复杂视觉任务的高效表征学习”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等完成的“网络用户行为的图建模理论与方法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

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珊珊等完成的“快速高分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”,深圳技术大学梁永生等完成的“感算控一体化智能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等完成的“面向意识障碍和高位截瘫患者的脑机接口技术”,清华大学杨华中等完成的“智能无线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等完成的“基于大模型的中文智能审校与润色技术及应用”,浙江大学吴飞等完成的“智慧司法智能化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”,天津大学朱鹏飞等完成的“低空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同济大学丁志军等完成的“服务驱动的工业PaaS云平台智能协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”,电子科技大学李宏亮等完成的“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颁奖典礼上,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正式启幕。同期还举办了智能系统-人工智能校长论坛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专题论坛、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专题论坛、人工智能“青托-优博”交流会和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等平行活动,邀请多位院士、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,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,分享人工智能最新学术成果、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。

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、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,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。

中国人工智能学会 供稿



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

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揭晓

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: 2025-04-03 13:24

3月29日,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。中国科协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王进展,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徐畅,国务院参事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,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、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相关负责人出席颁奖典礼,并为获奖项目、个人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。

第十四届“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”共评出53个项目成果奖,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1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3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9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8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7项、吴文俊人工智能青年科技奖15项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凭借在稀疏信息处理、机器学习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等领域取得的系统性与原创性成果,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。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教授张大鹏、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王国胤、四川大学教授章毅分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。

由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何晓冬等完成的“多模态交互式数字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”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。

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刘新旺等完成的“聚类分析的理论、方法及应用”,北京理工大学夏元清等完成的“空间飞行器变结构控制与智能协同理论”,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人机共融技术研究室、天津(滨海)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印二威等完成的“自适应多模态脑机接口理论与方法”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黄迪等完成的“复杂视觉任务的高效表征学习”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向南等完成的“网络用户行为的图建模理论与方法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。

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珊珊等完成的“快速高分辨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化应用”,深圳技术大学梁永生等完成的“感算控一体化智能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等完成的“面向意识障碍和高位截瘫患者的脑机接口技术”,清华大学杨华中等完成的“智能无线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等完成的“基于大模型的中文智能审校与润色技术及应用”,浙江大学吴飞等完成的“智慧司法智能化支撑平台与示范应用”,天津大学朱鹏飞等完成的“低空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同济大学丁志军等完成的“服务驱动的工业PaaS云平台智能协同关键技术及其应用”,电子科技大学李宏亮等完成的“复杂场景高性能目标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”,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颁奖典礼上,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正式启幕。同期还举办了智能系统-人工智能校长论坛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专题论坛、人工智能青年科学家专题论坛、人工智能“青托-优博”交流会和中国具身智能大会等平行活动,邀请多位院士、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,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和未来发展,分享人工智能最新学术成果、创新难点及发展趋势。

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、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,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较高声誉。

中国人工智能学会 供稿

Baidu
map